综合信息
建筑工业化与模块化如何玩出高品质、新花样?——由“上海宝业中心”看装配式建筑未来集成应用
信息类别:新闻简讯   发布者:综合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9-05-09 08:59:57.0   点击次数: 1718


  引言

随着装配式大力发展成为主流建造方式,并逐步由一线城市走向全国各省市取代传统模式,建筑时报记者特邀业内领先企业宝业集团上海公司总经理夏锋受访,讲述宝业如何绘制属于自己的行业蓝图,并打造出绿色双认证的高品质项目—宝业中心。
  “装配式”一词在业内已不是新鲜词——工厂预生产构件、施工现场吊装拼接、建房子像造汽车一样使用流水线……每每提到这个词,大部分人的脑海中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些“工业化”场景。

在现代城市越来越追求人与建筑高品质和谐共生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探索并发挥装配式技术的价值与潜能,打造更高质量、更好体验的建筑项目成为了摆在所有建企面前的一道开放式探讨题。


  宝业中心把建筑工业化与模块化的技术与智慧集成玩出了哪些高品质、新花样,又是如何探索装配式技术在建筑艺术等领域的深化应用的?对此,我们专访了宝业集团副总兼上海公司总经理夏锋,本文将以上海宝业中心为切入点,看装配式建筑深化应用的可能性,希望为广大读者带去有关装配式所具备的更多潜能与可能性的思考。


  1、理念先行
  以工业化理念打造一座连接世界的办公大楼


  宝业中心是宝业集团设立在上海地区的企业总部,亦是目前国内装配式公共建筑的示范作品。呈“品”字型布局的三座办公楼象征了集团“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住宅产业化(百年低碳工业化住宅的研究与制造)”三大业务,空中连廊将三座办公楼联系在一块,从高空俯视,仿佛三只大手互相紧握在一起形成强大而稳健的合力。


  夏锋介绍,当时对于宝业中心的定位便是希望它能承载宝业集团在建筑业45年的摸爬滚打,成为一项围绕全球先进的建筑理念、设计、科技等诸多要素的集大成之作。
  如何在感官层面更为直接地体现出属于宝业集团的印象?据合作单位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介绍,项目团队由集团创立之初依偎的杨汛大桥和西小江汲取设计灵感,将桥与水的关系抽取并置换,以水波为元素进行建筑立面的设计,同时将建筑底层局部架空以形成桥的形态。


  当代办公楼往往在“面积效率”的法则统领下,以标准层平面和立面在垂直方向堆叠形成。而宝业中心不但采用了游走性平面,项目立面还在水平方向上作出渐变设计,赋予了立面流动性,与此同时,不同斜度的模块化遮阳屏板改变了窗户的高度,控制室内空间的采光。和空中连廊一起形成“波光鳞闪”的桥与水意向。成功实现了对办公楼单一化设计的突破。


  夏锋表示:“办公楼与空中廊桥互相连接,既是关于浙江绍兴小桥流水印象的复现,也是体现了集团三位一体、合力发展的稳健形象,更是呼应了长久以来我们的建筑哲理:连接,并由此实现跨越。”

  2、技术集成
  以装配式集成技术打造最美装配式总部

  
相关资料显示,宝业集团于2012年在虹桥拿到现在的地块,前后花了5年多的时间对宝业中心进行打造,于2017年将项目建成。


  相比之下,这一建设周期远超同类建筑。而此中所花费的时间,有相当一部分是用在“装配式技术、智能技术与使用场景”的分析、探索及论证上。至于为何会选择装配式技术,夏锋对此解释道:“现在回过头看,当时选择装配式技术可以说是‘顺势而为’。比如说我们最有特色的外立面,如果当时我们选择石材拼装,第一,成本要远远高于装配式。第二,以当时的技术而言,虽然不是不能做,但是为了适应我们每一个屏板的角度,石块势必要切割、组装,这个过程费时费力,但最后做出来的效果不一定像现在这么好。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我采用装配式技术,项目的品质会很好,施工效率也会提升;而施工成本与能耗污染则会减少。我们没有理由不做装配式。”


  考虑到宝业中心的水与桥元素的特色,最终决定采用“玻璃纤维混凝土(GRC)+预制混凝土(PC)墙板”作为外立面及地下结构主材。地下车库墙板及楼板采用预制叠合墙、楼板。值得一提的是,组成外立面的GRC屏板本身是集合外围护、采光、遮阳、通风、夜景照明为一体的立面构件,先在工厂里预制组装,然后将组装好的屏板运输到现场、吊装装配起来。

  为了更好地适应虹桥商务区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园区的一系列要求,宝业中心团队甚至根据每个窗户所在的位置结合阳光倾斜的角度,对每个窗框的倾斜度都做了设计,再通过BIM模型测算,计算出每一块窗户应该开多大的口才能保障室内室外的温度交互与节能减排的效果最好,因而宝业中心的每个窗户都不一样。


  为了能让这个决定最后能顺利实施,保证质量,项目团队前期做了大量工作,甚至也为此停工了一段时间,专门展开了一系列可行性论证:对装配式构件进行统计和分割、对流水线生产工艺进行考察和论证、集成其他专业技术、研究构件连接节点、专家论证、大量测试水密性、气密性、保温性与抗风压等参数。
  在确认了屏板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以后,每个窗户先在工厂里制作好并预制组装,然后将组装好的窗户运输到现场,一块一块装配起来。宝业中心在安装窗户时,创造了一小时安装一排的“超快速度”记录。


  “应该说,采用装配式技术是我们一个准确的行业预判,宝业中心没有等待技术成熟以后再去采纳它,那就太晚了。我们依托的是自身45年来对于建筑工业化业务的系统化的积累与经验,攻克了很多技术上的难题,并且也通过实践证明它是可以实现多方面效益的。”夏锋如是表示。

  3、发展态度
  以技术演进系统推动建筑工业化

  从装配式的角度而言,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宝业中心对于“装配式”的理解与应用都有许多值得学习与借鉴的亮点。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我国现在的装配式行业,好像很多从业人员潜意识里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奇怪逻辑。具体而言,当我们说要“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时,不妨想想汽车是怎么造出来的?首先设计师会根据需要形成赛车、超跑、商务等不同车型的模型,之后再根据不同的设计在工厂研发不同的零件并最终组合起来。建筑好比整车,产品定型之后才能倒推出工业制造的组织生产逻辑。


  对比当下,现在许多装配式建筑反而是潜意识里有一个“先有既定的项目,再做装配式拆分”的前提,就像是倒放的俄罗斯方块一样。于是乎,原本应该是上游决定下游的装配式流水线,常常莫名其妙地变成“开发商的需求先行、设计院的图纸却没法深化、预制厂也没法批量生产构件、施工队一安装就容易出现安全质量问题”这样一种下游制约上游的局面。


  对此,夏锋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装配式”本身只是一种技术,是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并具有提高生产效率等优势的一种生产方式。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可能过于碎片化地曲解了装配式的概念。“它应该是一个系统化的、一体化的技术,因为装配式本身是属于建筑工业化内一个具体的概念。有些人觉得PC就等于装配式,这肯定不对;也有人是为了装配率而做装配式,这样的路也肯定走不深,走不远……”
  夏锋认为,想要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能“为了装配式而装配式”,而是要发挥装配式技术提升品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能耗、绿色环保的优势。“装配式不是万灵药,不可能一个技术解决所有问题。一方面,我们还是要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另一方面,现在就是一个‘交学费’的发展期,我们必然需要经历一个由批量复制转向柔化定制的过程。”
  正如夏锋所说,从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在曼海姆制成第一辆本茨专利机动车发展到现在全球各地成熟的汽车流水生产线已经经过了134年。相比之下,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想要将技术更好、更深层次地发挥出其优势,既需要更多的积累与尝试,也需要政府、企业、学术与市场多方积极参与,立足技术体系与产品体系的多元化现状,让建筑工业化与模块化促进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住宅高品质与高体验等终端客户核心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