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信息
孝感市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工作方案 (征求意见稿)
信息类别:政策法规   发布者:综合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2年07月27日   点击次数: 597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质量的城乡建设方式,推动孝感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助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生态与安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大力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县城品质提升行动、乡村建设行动、绿色建造行动加快转变城乡建设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孝感“打造副中心、争当排头兵、作出新贡献”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整体与局部相协调,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城镇和乡村建设。坚持效率与均衡并重,促进城乡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公平与包容相融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统一,加快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党建引领与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相结合,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共同创造美好环境。

(三)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市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建设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城乡发展质量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高,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到2035年,全市城乡建设全面实现绿色发展,碳减排水平快速提升,城市和乡村品质全面提高,城乡建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美丽孝感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二、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

(一)促进区域绿色发展。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进孝感与周边城市开展生态治理协作,建立生态共保、设施互通、服务共享的流域治理体系。实施域内长江干支流“十年禁渔”,推进府澴河流域系统治理、湖泊“三退”和汈汊湖清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绿色振兴发展。加强孝感与武汉、黄冈、随州、信阳等大别山革命老区地区协作,大力发展以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共同打造世界魅力休闲区。构建孝汉同城化绿色发展网络。加快生态环保联防联治,汉江、府河流域环境治理一体化同标准对接,合力构筑武汉北部生态屏障。共建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建设汉江生态新城,推动孝汉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

(二)建设绿色生态城市。完善城市空间布局。衔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合理确定城镇开发建设密度和强度。完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动态管控建设进程,确保一张蓝图实施不走样、不变形。健全完善主城三区协同发展机制,不断提升主城发展能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城市公园和绿地建设,推进立体绿化,构建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国家级示范城市,到202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积极创建国家节水城市,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持续深化“五城同创”,大力推进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无废城市”建设,全面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到2025年,市县城市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基本无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城市建成区水质优良率达到国考要求;城市建成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到70%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9.5%,城市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健全城市服务功能。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孝感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片区“双修”,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开展县城品质提升行动,推进县城绿色低碳发展。到2025年,全市所有县城达到《城市市容市貌干净整洁有序安全标准(试行)》,基本形成等级清晰、服务半径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县以上城市建成区平均道路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城市二级及以上医院覆盖率达到85%;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

(三)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做实做细村庄规划。坚持“控负导正”,落实村庄规划建设负面清单制度,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加强农民建房管理,加大图集编制推广力度,提高农房设计和建造水平。到2025年,建成一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推进乡村振兴“三项行动”。深入推进功能镇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整洁有序、配套完善、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美丽城镇,让小城镇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乡村振兴的龙头。实施农业产业“五个一”强链工程,加快“农业+”业态融合,拉长做强产业链条,壮大实力产业。持续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民主管理,强力打造和美乡村。到2025 年,全市纳入国家监管清单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完成率达到4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5%,基本完成摸底确定的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建改。

三、加快城乡建设绿色转型

(一)发展绿色节能建筑。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落实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和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和大型公共建筑执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开展绿色建筑、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医院创建行动,积极申报国家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试点示范。实施绿色建筑统一标识制度,建立绿色建筑用户评价和反馈机制,提升绿色建筑运维与管理水平。到2025年,全市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提升15%、城市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100%。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政府投资新建公共建筑和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时选择应用一种以上可再生能源,其他新建建筑合理选用太阳能和空气能热水系统。到2025年,全市累计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达到省定目标。

(二)提升绿色建造水平。推进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鼓励学校、医院、办公楼等新建公共建筑、城镇住宅、旅游设施、城市配套附属设施和农房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建造。推进BIM技术在建设、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阶段的应用。到2025年,全市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达到30%以上;建筑业全产业链、全过程、全要素的智能化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加强绿色建造全过程管理。进一步规范绿色建材评价认证和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评价标识工作,引导建材行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鼓励利用建筑垃圾、脱硫石膏、磷石膏、粉煤灰、尾矿等固体废物为原料研发、生产新型低碳节能建材。严格施工扬尘和噪音管控,落实建筑施工现场“六个百分之百”防治标准。到2025年,全市绿色工地占比60%以上。

(三)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落实《孝感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开展全市城乡历史建筑普查,评定孝感市优秀历史建筑,做好测绘、建档、挂牌工作。到2025年,建立完善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立健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制度,做到按级施保、应保尽保。到2025年,县以上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率达到60%以上。

(四)推动形成绿色生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落实“禁塑令”“限塑令”,推广可降解塑料、再生塑料等性能达标、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新型环保塑料制品。到2025年,绿色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广。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体系,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全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孝感城区生活垃圾全部实现分类处理,县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50%。鼓励居民绿色出行。优化交通出行结构,科学制定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因地制宜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和绿道。鼓励公众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到2025年,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

四、创新绿色发展方式

(一)推进“数智孝感”建设。以做实“一网通办”、做细“一网统管”、做优“一网智用”为目标,以数据、算力、算法三要素为基础,构建与物理城市同生共存、虚实交互的新型智慧城市。一是夯实城市基础支撑体系。扎实开展城市物联感知网络、5G通信网络等城市基础网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各类政务网络向电子政务内、外网融合。以城市数据中台、视联中台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做强“城市大脑”基础支撑。二是推进智慧应用全面发展。整合“视联中台”、“物联中台”资源服务,开展“应用中台”建设,为“数智孝感”建设的数据资源和应用开发提供统一交付。加快“数智”应用场景建设,分领域构建智能分析场景,初步建成“城市大脑”,实现城市运行管理“一屏总览”。三是推动智慧城市高效运营。推进政府部门数据共享,实现智慧应用在民生服务、城市治理、生态宜居、产业融合等各领域的广泛覆盖。持续深化数字应用与传统产业融合,建成一批智慧生态产业园区。全力推进区域内数字经济转型,促进区域创新要素向孝感汇聚。到2025年,全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协同机制为重点的政府部门职能体系、政策供给体系,着力解决市、县二级协同创新、产业链项目配套引进、高端人才与企业高中级技工引进、飞地经济探索、园区互动、科技中介引进、成果转化分中心建设、国家级平台建设等政策性难题。推进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畅通产业链和创新链。重点在新能源汽车及专用车制造、特种车(重型工程运输车自行式模块)制造、矿山智能装备制造、激光制造、航空新材料、建筑涂料、纸品研发、农产品精深加工、专供食品、生物提纯、印刷电路板、精细化工等领域参与对外合作,争取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再突破。加强重大创新载体建设。积极开展国家创新城市创建、加速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持续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和省级创新型县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到2025年,城乡建设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培育壮大一批绿色低碳创新企业。

(三)推动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完善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街道(乡镇)管理体制,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广泛发动组织群众参与配合“五城同创”、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到2025年,城市完整社区覆盖率达到50%;绿色社区创建比例达到60%。

(四)建立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建立健全“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制定年度建设和整治行动计划,强化对相关规划实施情况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基础设施效率、生态建设、污染防治等的评估,加强体检评估成果的应用。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体检评估结果,对城市发展特征及规划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不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五、加强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各方面各环节,加快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二)完善工作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完善有关支持政策,加强沟通衔接,密切协作配合,构建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推动落实城乡建设绿色发展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各牵头单位要根据工作需要,适时组织有关责任单位进行会商,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三)健全支撑体系。制定修订城乡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法律法规,为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深化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城市管理和执法能力水平。建立城乡建设绿色发展重大项目库,加大土地和资金保障力度。健全社会公众满意度评价和第三方考评机制,由群众评判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成效。加快管理、技术和机制创新,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实现动力变革。

(四)强化宣传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宣传和舆论引导,广泛宣传绿色城乡建设方式,普及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尊重城乡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尊重历史文化传承,重视和回应群众诉求。